“获客的两大核心
其一是“新客的增长”,其二“对老客户的增值服务转介绍”。
打开各大网站,我们每天都被0成本获客百万用户,低成本拉新,下沉,社交裂变,社群增长,这样的关键词冲击着,相信即使是非常佛系的B端公司也会被这样的“卖点”所消耗。
而在现实当中,真的是这样么,其实未必,多数的企业都被“表层”所蒙蔽,社交裂变无疑是一种手段,可到最后发现抓了一批“没有用的线索”而浪费了大把的运营时间。
看别人做了一个SCRM内容社交裂变的活动,自己也想尝试做社交分销,最后却发现,邀请KOL则需要一大笔费用,最后还要把“利益拨比”最到最大化,才有人愿意朋友圈分享。
和朋友只要一聊到TOB,基本上最后话题都回到了“你们怎么获客”这个话题上,是运用传统打法吗?还是以内容驱动,还是社交裂变为主呢?。
不得不说,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目前做TOB的企业,不管是SCRM还是SAAS,第一交流就是“获客”,获客焦虑并不只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对于TOB而言,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维度:“新客户的获得与老客户的增值转介绍”。
如果在有第三者,那就是“B端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前两者考验企业的技术,运营,产品能力,后者考验市场PR,公关传播,客户服务的能力,今天我从B端企业市场结构,来分享下如何搭建属于自身的“用户增长体系”。
“组织升级”。
所有的增长,最为挑战的是“组织部门”,传统TOB(SAAS,SCRM)市场部门大致分为4个方面:新媒体,品牌部(PR,媒介)BD大客户销售,SEO,SEM。
其主力核心在于“销售团队端”,可是发现规模式的销售团队适用于2019年上半年的市场,对于今年“媒介信息结构”的不断变化,好像有些失灵,KPI制定的再高,最后销售还是无法完成“拓客”,那么我们就要及时调整策略。
在2020年来看,不管是做SAAS还是SCRM,市面上从来都不缺产品,缺少的是“产品的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角度,我们就应该打造一款内容型产品,从而进行赋能“痛点用户”。痛点用户因为需要“解决方案”,多数会采用网络搜索的方式找到相关的内容,而内容就成了“获取线索”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那么对于公司来说,内容的分发,创作,汇编则需要一个小组专门打造。因为新组织升级,除了兼并传统“大客户销售外”,我们需要组建一个内容的团队来获取线索。严格意义来讲,内容就是TOB企业市场的职能产品,而且围绕任何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我们都需要策划一个相对应的“主题内容”。并且围绕这个主题,沿着营销的漏斗流转的每个环节建立一个“从独家观点,方法论,解决方案与工具到最佳实践案例的四个维度为一体的内容组合。比如做企业微信的公司,那么就要围绕企业微信,裂变增长为主题,策划相关内容,然后沉淀案例,沉淀方法论,进行传播,比如服务的客户有电商类,教育类,娱乐投票类,那么就要针对于每个不同类别在做一套体系。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话题领域建立意见领袖的地位,并实现从认知到流量线索获得的可能,这也是TOB内容营销的不易所在,也算是是一个长尾服务。新媒体运营,PR品牌公关,媒体关系,KA大客户销售与渠道,SEO,SEM为小组的模型,本质从人员配置角度,没有太大变化,但内容却重了些,内容团队可以放在新媒体也可以融合PR。其次人海战术的“销售BD队伍”则更新迭代为“裂变增长,长尾服务的内容小组”,由运营活动驱动获取的销售线索,反馈给大客户即可。
既然内容产品是赋能“SAAS,SCRM”的营销工具,那么它本身也需要有独特的价值存在,才能更容易获得痛点客户的青睐,就如我的一个观点,内容营销时代进入爆发期后,“篇篇精品才是最好效果的有利保障”。所谓的“精品内容”,可以是PGC,也可以是UGC,但是一定要有体系化,差异化,而不是直接转载,以头部平台产生的数据告诉我们,TOB企业长期获客最好的内容形式是“报告+案例+方法论”。初期获客要靠内容就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时间周期,一般初期较多都是强BD,围绕创始人关系,邀请朋友使用,塑造案例,然后用内容写出案例,在进行渠道分发,这样才有增长小飞轮。内容其特点在于“独家性”,有权威,深度有实践的价值,这些都是“差异化的表现”,也是TOB市场部内容团队必须着力去打造的价值。要知道“有机内容获客渠道的潜力还在”,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度经营,并且建立自己的优势,做内容从垂直维度有很多,每个部分都可以拿来进行深挖。如果是从0-1的一款产品,内容底层的架构建设分为公司简介,产品简介,官方网站,产品手册,解决方案手册等,当然这不是且全部,还是要根据自身业务去定夺。当基础做完,第二个阶段就要做工具的建设,这个工具不是产品,而是体系,“内容体系顶层的构架”,有的公司是以学院直接做的,“活动整体体系的构架”,当内容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把内容当做载体去做活动。“广告运营的构建”本质是要去做投放了,那么投放的“内容”,就可以用上述的两个维度内容去做,依照不同用户的痛点点击,分为不同类型,这也算是一种体系。因为付费渠道获客更加的昂贵,所以企业才要做自己的内容,因此有机内容获客渠道就更需要企业从长期注意角度经营,内容营销也是一场马拉松,更需要像打磨产品一样长期优化。
“活动获客”。
活动获客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线上TOB活动,本质还是围绕“内容进行”,比如分销课程,分销打包的干货文件,把这些当做诱饵,其本质核心还是围绕“内容进行,只是做了打包化”
那么线下TOB活动相对投入就比较大了,比如行业的大会,自己公司“围绕内容”联合垂直行业的KOL分享干货去办大会,来获取线索。
在或者去参加一些展会,通过展会活动获客,这些相对比较重,适合需要企业需要树立品牌力在市场份额的时候进行。
内容本质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也可以打包,当我们内容塑造够多,就可以做活动的运营,社交的裂变”。比如你经常看到的“50+活动策划案例,100个PDF干货方法论”,想要拿到,就扫描海报,邀请几名好友进群或者添加指定的企业微信才能得到,这就是活动前驱动内容,获取线索的方式。
TOB内容的营销,线上基本上是写公众号,弄学院,做活动和发报告,活动作为其中的重要一个部分,核心是让“流量”转化为“销售线索重要的工具”,因为让目标客户报名线上的一个活动,就是一个很强的线索转化CTA。我如果在线上做一堂TOC品牌如何精细化运营百万客户的课程,核心是为了销售自己的“SRCM工具”,然后在其他媒体上开直播,那么课程的报名,就会给我带来很多销售线索,这只是简单的活动。比如做一个甲方星球,聚焦于“新消费行业,围绕甲方TOC增长获客为话题的星球”,让用户付费,从而核心目的是获取销售线索。那这个就比较长尾了,从前期“星球权益的设计”,“种子裂变传播渠道的选择”,“是否需要报名表”,还是直接落地付费,这个过程就是大精力的投入,但是前期还是需要“有内容”,内容载体可以是PDF干货,也可以是课程。要让活动发挥最大化的价值,需要把握几点:其一是活动形式,其二是创意与内容的本身。线上活动的类型就很多,内容型活动比如:大会直播,公开课大咖分享直播,线上产品发布会等,产品类型的活动比如:产品体验,福利领取,资料领取等,营销类型的活动:节日活动,热点活动,促销活动,周年庆等。当然,以上我罗列的并不包含所有,类型也可以仔细梳理,那么我们如何把“线上活动”形成体系呢?同内容营销一样,做线上活动目的也是为了“获客”,而活动营销又更多的是获取到“短期的价值”,如何运用活动手段长期获客,就是活动营销体系搭建的关键了。
做线上活动,第一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明确目的”,筹备活动内容,以及明确我们需要的“客户群体是谁”,也要清晰自己手里面有哪些可用的资源。甚至于目前市场的情况,从工具角度,公司擅长什么内容,什么渠道资源,预算,人员等。有了这些,在进行小组开会的方式定夺,活动不只是做一次,要做出“常规性”,本质是为了获取短期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做成“周期活动”。比如“直播”,其实每月都可以安排创始人在“微信服务号上”搞几场,覆盖公众号的粉丝,如果想要看直播,或者获取PPT,就填写表单,或者添加企业微信,最后也就成了“销售的线索”。如果需要做区域市场,也可以安排各地区的周期线下沙龙,讲座,通过线上直播获客,只需要提前制定好时间即可。线上活动做完要进行沉淀和转化,如果是偏内容性,尽可能把“直播内容”沉淀到学院中,这样后续也可以方便用户去看,也能做成“付费课程”。线索的转化很重要,我们做的每一个活动,客户的感兴趣点是不同的,所以后续把资料“交付”给大客户销售追单的时候,需要的策略和转换话术也是不一样的,若有必要的客户,登门拜访也是需要的。如果一场线上活动主要讲的是“TOC品牌的社群营销”,通过内容获得了几百个销售线索,然后你让大客户销售去给客户售卖SAAS可能就不太匹配,而如果销售SCRM企业微信管理,那么相对比较容易。在实际中,我们所做的线上活动要与自己的“产品服务”相贴切,那么就自然能够转化,找到切入点很重要,围绕切入点做内容,活动,解决方案等,转化率更更高一些,这一套逻辑便是“活动营销体系的搭建”。后续可以形成标准的SOP,这样随着业务的发展,组织规模的演变,能够开展的玩法也就更多,同时也减轻了运营的人力成本。
2019年之前,所有的TOB销售场景都是基于线下,通过线下活动获取销售线索,但是到了2020年线下逐渐减少。我们很多的活动也就转移到了线上,有人认为“线下没必要做”,但在智远看来,线下是一种曝光手段,尤其是创始人演讲PPT金句的曝光,社交传播会更快。线下活动的类型有,自己主办的大会,沙龙,课程,联合举办一般都是和其他品牌,KOL,媒体一起做的,赞助类一般是围绕赞助购买展位,行业曝光,高管演讲等。线上线下活动,不管是自办还是和第三方一起办,从品牌力的提升,流量的吸引,销售需求的挖掘转化,其实可以形成一套组合式的打法。品牌如何想要把活动发挥最大的价值,就要提前做好年度或者季度规划,根据季度的营销目标,将活动分为常规和品牌组合混搭模式,打出伴随产品迭代,业务扩张的整体营销节奏。比如和别人一起举办的活动价值在于“品牌曝光”和“流量吸引”,而自己办活动本质重点就算是“线索的获取”,“精准需求的挖掘”,“销售的促进”。自己举办的活动就可以做到“品销效三合一”,但核心还是在于主题创意与专业内容的策划,邀请的演讲嘉宾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线下所做活动,内容要追随风口,追随客户的脚步,这样才能吸引住用户参与。比如今年很多客户关注“新增长”,“私域闭环增长”,像做SRCM的公司,就可以联合这类型的KOL举办活动。甚至于自己品牌主办,邀请大咖来演讲,会场除了曝光,还能做到“销售线索获取”,也减少了不少投放获客成本投入。
“付费获客”。
付费获客的本质是“推广式营销”,常规的手段是SEO,SEM,投放KOL软文植入等,但其底层对于TOB来说还是要基于“内容”。推广式营销是我在上述所说“广告运营体系”的一部分,虽然今年广告的整体点击率在疯狂的下降,但是基于互联网庞大的流量数,很多TOB依然还在粗狂的投放。市面调查得知的数据,以5000元的SCRM为例,一个成交客户,从投放获客到转化,投入金额在至少在3000元左右,相对投放来的客户,精准度也不是太高。在搜索引擎(百度,头条)上观察了多家投放广告的SAAS,SCRM工具得出结论,一般主要从付费渠道的严谨性,有效的内容,和网站的优化进行入手的较为多一些。尤其是“投放效果类”,更是要抓住用户痛点,这个逻辑和C端不同,C端投放主要围绕的卖点是”便宜“要么是明星代言等,而B端产品投放,如果投的只是工具,别人基本上是不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