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平台or垂直?他回到商业本质思考,走出了“加减乘除”商业逻辑!

在内容的一开始,我先特别提一下,与大部分SaaS产品不一样,51社保是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我将其称为“应用型企业级服务。结合我们自己的“路”,我今天将谈谈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思考。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51社保。

51社保是互联网社保服务领跑者,已在去年完成了全国布局。直营服务城市基本上覆盖了国内所有省会、一线二线城市,全国五险一金代理都是统一服务价19.9元/人/月。

我们在2014年8月拿到天使,现在已过B轮,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服务流程上来看:企业HR通过前端平台(一套轻量级HR saas)发起服务,服务流转到后台相应客服,通过共享服务模式来进行高效处理。最后需要跑社保等外勤的,我们也有线下团队,负责落地业务交付。整体效率会比传统高5~10倍。

1、做工具还是做服务?

SaaS现在好像是一个快用滥了的词,让人感觉所有的项目都是SaaS或者与之沾边的。就连“企业级服务”这个词也快到这个程度了。

对此,我们51社保内部也分析交流过。按照我们自己的逻辑,把企业级服务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设施型、工具型、管理型、应用型。

(1)基础设施型。管网铺设这个动用资源太大,个人认为这个层面属于BAT级的,在此不多说。

(2)工具型。很多saas是这种类型的,优点是轻,缺点是付费永远是个痛,国内好像不太容易“坐着就把钱挣了”。

(3)管理型。对于中大型企业,进行方案咨询、配置实施。(对于这点,我非常认同北森纪总的观点)

讲师51社保余清泉8-24 20:35

(4)应用型。以服务切入,获取付费用户。优点是有付费习惯,缺点是坑很多,容易做得很重,而且很多线上团队并不擅长线下管理。

我们就是第(4)类。

我们自己把51社保的模式归结为“工具免费+服务收费+增值转化”,从一开始就收费,并不断叠加增值服务,并不断完善SaaS工具平台。

2、做平台还是做垂直?

目前互联网社保赛道三种模式:贴牌模式(代工转包)、天猫模式(商城)、京东模式(直营)。

1贴牌模式

即以自己名义接单,只是转包给供应商去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内,同行很多年的“互为代理”就是这个模式。有的层层转包,甚至都很难搞清楚最终供应商了。

1天猫模式

即搭建一个“商城”或“平台”,不做服务,把供应商全部搬到线上平台来,品牌也暴露给客户,让客户在平台上自选。

1京东模式

即以自己名义接单,也自己开分公司,做直营服务。缺点还是那句话:要注意做重的问题。

这个赛道我觉得各种模式都可以探索,都有利于推动行业进步。

但简单套用电商模式还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产品电商和企业服务电商有非常大区别:

第一,品类丰富程度极大差异,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我们为什么要上产品电商平台去购物?除了比价外(人总是贪便宜的),还有个新鲜感(人总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

产品电商的SKU品类非常多,不同料子不同款式不同颜色……极大地满足了这种需求。而且平台还会不断扩充丰富品类,让选择性更多。

而回到我们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少得可怜,大部分服务机构都是老三样,而且很多是政策规制下的标准化业务,同质化极其严重。

所以,在品类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是比价格,那么很快企业服务电商平台就会成为一个价格战,到最后很可能就是补贴战。这个,好像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服务链长度深度都有极大差异,管控难度迥异。

产品电商是先生产再售卖,物流配送就是重要的服务环节,但到达用户手里签收一下,其实主要的产品服务就结束了。

而企业级服务链条太深太长,签约合同仅仅只是个开始,每个员工都有可能产生服务需求,每条需求在业务交付处理过程都比较长,管控难度很大。

当然,未来这块儿的管控也许是有可能的。当下,要走的路还很远。

平台or垂直?

我们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觉得还是回到原点或商业本质上去思考:为什么要去做?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

我们认为最大的价值还在于“提升效率”。而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要亲自去做。

正好51社保在业务领域有非常强的行业积累,业务理解很深,我们很有信心通过互联网手段来不断提升效率(直营其实也很有可能会比转包更高效)。

这就是我们选择“京东模式”做直营服务的最重要原因。

3、要企业数还是要用户数?

社保外包这个行业历来的收费模式是人头数,所以要看营收一定要看用户数(人头数)。但从常见的中小企业讲故事逻辑来看,也要看企业数。

这两个无所谓对错,但确实在不同阶段会有所侧重,而且会对销售策略产生影响。

从51社保自己发展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高价值的用户数更重要! 有很多人自我陶醉在几千万小微企业的所谓市场空间数据里(另外一个数据是动不动“千亿级市场”)。

我始终觉得企业级服务的一个气质是务实。我们这行业一定要保持自我清醒,要有意识地挤压泡沫,不能为数据而数据,要做高价值、能持续发展的客户。

从我们自己的销售策略来说,早期激励导向是偏企业数,后期都偏人头数。

4、“加减乘除”商业逻辑

应用型企业级服务的商业逻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 提升用户体验

- 降低服务成本

× 规模化批量复制

÷ 标准化顶层设计

社保在各地差异性非常大,这就需要非常理解业务。“÷ 标准化顶层设计”,能把规律抽离出来,做出设计。

但其实差异再大也是有规律的。恰好,我认为社保就是一个标准化产品。因为他不取决于企业(大家做2B的,都知道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五花八门)。

应用型企业级服务更考验综合能力,无论是销售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全国管控能力都不能有明显短板。非常考验团队整体实力和节奏把握。

另外,提到SaaS平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是,社保赛道里貌似目前51社保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的100%客户使用前端平台,100%客服使用后端系统(服务闭环有那么难吗?其实还真是难,要不说坑多)。

51社保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早期的HR saas平台很轻量级,现在越来越完善,并具有鲜明的特色;未来我们希望做一款有思想、有特色、和服务深度结合的HR saas产品。

我们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崔牛会里,都是面向企业的“兄弟公司”,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与更多TOB同行去合作。

5、互动问答

1

问:企业内部培训市场的SaaS服务有前景吗?

余清泉:

上图是我们之前做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分析。由此图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市场的28%是招聘市场。招聘领域是资本化最厉害的部分,而且是最早被互联网化的。

培训和咨询,大概占据16%的市场。但是在过去,培训存在一个问题——太难被复制,而且中国不太重视知识产权。但现在有了直播之后,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领域的。

过去,最大的一块营收——51%,全是外包市场。它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容易就做得很重,最终陷入其中。

2

问:51社保,偏重工具吗?

余清泉:在过去的早期,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全靠手工做社保的。简单举例来说,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几个险种,要跑好几个窗口,而且全是手工填表。

但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网上申报社保,也就是说,我们的一部分工作是通过机器来完成的。这就给了互联网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动化的方法共享服务,集中去处理一些事情。凡是能自动化的、能用系统解决的,就用系统解决,以提高效率。

3

问:怎样走出把产品做重的误区?假如原本是一款小清新产品,之后又融入很多功能,只是为了完善产品,这样对不对?

余清泉:我是业务出身的,但我很清楚一点——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锐化”,做最核心的就好了。

eHR这个领域其实有很多模块,但并非什么都做。一定要做有特色和思想的!

51社保现在主要的功能其实就是和社保相关的薪酬、个税等。其它方面都是以接入的方式,而不是自己做。我们也不想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

4

问:效率、资源、受众群体是如何考虑的?

余清泉:

效率:我觉得做TOB,尤其是做这种服务性的、应用型的产品,提高效率一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如果你不提升效率的话,其实和传统服务商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只是表面上加了一个互联网的壳,但是没有触及它的本质,这是不对的。

当然,互联网在效率这方面其实也是有优势的。

资源:对于TOB,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单价比较高的,到后面会有很多客群资源。当然,在互联网化的环境下,这个因素其实相对小。因为在互联网下,我们的单价等都是透明的,这和传统的销售人均服务非常不同,其销售打法就是短平快。

受众群体:受众群体主要是两类:最早期主要是创业者群体,后期稍微大一些后,我们的目标群体主要是HR。社保其实是具有通用性的,因为每个企业都需要。

5

问:卖工具或平台,相对而言会不容易拓展市场,很难长期生存。如果是2C,釆用子公司模式,分省开发,是否会更有前景?

余清泉:的确,TOB的销售在拓展复制方面,没有TOC那么快,这么多年下来,你所说的那种拓展模式也并非没有考虑过。

关键问题在于,这其中涉及到获取用户,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流量来源。我们能看到,51社保所做的TOB的产品,背后都有人工服务,这不像一款纯SaaS工具。

纯SaaS工具,到后期,其边际成本会递减,且规模效应非常厉害。但是服务则不同,可能为了获客,而你的单价又低,之后的效率没办法提升的话,就会出现亏损,而且每个月都会亏损下去。

我们在做TOB服务的时候,非常注重这一点,因而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收费的,同时要把效率进一步提升。否则,和传统方式是完全没办法竞争的。

如果要想采用子公司模式分省开发等等,其实有个前提——必须把整套服务模式跑通,让别人来做的时候,效率也可以很高。只有这样,这个体系才能正常往下走。

6

问:社保服务重在线下,瓶颈在哪里?

余清泉:首先,线下难度其实很大,其中有很多坑,这里面必须有业务专家,即非常懂这个行业的人。

社保有个特点——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我们或许会看到某个人对某个地方的社保非常懂,但要对全国社保都非常懂,同时能做分类,将其进行抽离的人非常少。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一定是社保的一个切入点,要通过这种比较重的来建立“护城河”,同时提升它的效率。

同时,社保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它是有粘性的,而且每个月固定服务,所以它有绑定作用,然后再往深处做转化。

实际上,51社保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是往后面转化做得比较好的。我们目前的社保服务费收入只占我们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很多营收也靠后面的服务,而后面的服务就相对要轻一些。所以社保这部分是一个必须要拿住的非常重要的地方。

7

问:请问对2B这SaaS产品推广有什么建议,通过什么途径能有效拓展客户?

余清泉:我从我们的角度来提两点。51社保最开始做得时候,就直接说推服务了。用户如果需要你的服务,就会觉得有价值,就会付费。

我们卖产品不像一般的SaaS传统获客一样(在线上获客),我们直接卖产品。

这依赖于两点:所谓的影响力——是否听过你;你是否专业——要做一些市场化的手段。

或许你可以看看...

点击图片或标题即可阅读

我们为什么暂停了免费用户的注册?

那些上了新三板的企业,都“活”得怎么样?

连接才是最重要的事儿 —— 技术服务外包的七宗罪

Docker日趋火热,对于容器的运维管理该怎么做?

垂直 OR 通用?他在学习和创新中定义了CRM领域的下一个阶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牛透社):平台or垂直?他回到商业本质思考,走出了“加减乘除”商业逻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