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阿里云谋局 技术+资源+投资=生态?

8月9日去参加阿里云栖大会北京峰会,在阿里云云市场分论坛上第一次当了把评委。第一次当评委,很难合格,提问可能让有些参赛者难受了,这里向他们说声抱歉。还好参加路演的5个项目有3个都在崔牛会里,都是熟人,大家都互虐习惯了。

路演前的几位嘉宾的演讲我看到了若干观点,我来慢慢道来:

杨名 阿里云运营事业部总经理

观点一:云计算现在是3A格局(AWS、azuer、aliCLoud),在国内阿里云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解读:牛透社去年年底时做了一次调研,崔牛会里成员企业使用云情况,阿里云占80%以上,占绝对的领先。这中间有多年来阿里云的努力,也有政策的支持。

前天我看到Ganter的一份报告分析全球的云计算市场,AWS的收入只能用恐怖来表达,比靠近他的14个竞争对手的10倍还要多。面对全面进入中国的AWS,阿里云接下来有是场硬仗。

观点二:云计算成为公共服务,将带动软件产业产值构成从正三角变为倒三角

解读:从微观上来看,之前一家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应用软件最少、系统软件次之,而大量资源投入都在硬件和基础设置之上。

而在云计算普及之后,就一个生态而言,基础服务的成本会大幅下降,云上的应用市场会蓬勃发展,而云上的解决方案商则会变成切走云计算生态里最大的蛋糕。

观点三:3年,云市场长出10家上市公司!

解读:对于生态中的伙伴,从杨名的PPT里可以看到,阿里云云市场开放了多种资源来“勾引”伙伴。

计算能力+230W阿里云付费用户+4000+深入县城的渠道+专属的市场推广基金+阿里云的投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可谓是踩准了创业者的两根神经,找钱+找市场。

那3年内,云市场上能够长出10家上市企业吗?梦想是要有的,但难度也巨大。

不管是如今的3A格局还是市场的结构化的改变,这两年我们看到阿里云在企业级市场的努力,他们的产品线和服务也覆盖了政府、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以及行业客户。

仔细看大会的分论坛设置你会一目了然。但也对我带来了一些困惑,我看到了云生态分论坛、企业SaaS论坛,这和我参加的云市场论坛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张鹰 创新工场的合伙人

观点四:交易摩擦度高,企业市场是个慢市场

解读:是的,如张总所说,采购决策者、维护者和使用者这三者的分离,决策者基本不用软件、维护者不关注使用体验、使用者很难自下而上影响,导致企业级市场是个拧巴的市场,交易摩擦度高居不下,快不了。

我记得去年钉钉和Uber合作之后,我曾经给钉钉算过一笔帐,发现要想让钉钉走向垄断,相比消费级的爆发,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观点五:阿里云和钉钉的用户红利应该利用,这会让你在起跑时比竞争对手领先至少一个身位

解读:站在巨人的肩上,伙伴会快速起步,然后呢……

接下来,说说我看到的:

发展渠道,落地部署 钉钉也走线下了

我记得钉钉的创始人无招曾经说过,钉钉会坚持把产品做到极致,不会做传统软件所走的渠道分发模式,但是在昨天的会上,我看到了钉钉的区域代理商。上次去深圳我看到了钉钉的部署经理。

结合这两件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级产品可以通过强广告模式到达企业用户,但是落地还是需要服务团队。

至于钉钉的渠道服务商如何获得的问题,一是首先要完成拉新和撮合的工作,对此总部会给于补贴;二是成为金牌代理或者区域体验中心,则有权利去售卖集成在钉钉上的第三方精品应用。

看来企业级产品和消费级产品还是两个域,产品体验足够好也只是获得客户的条件之一,广告只是空军,最终还是要地面总队打扫战场。

技术+资源+投资=生态?

大的企业在建大生态,小的企业在建小生态,这两年都用到一个词“连接”,但是每家企业的连接方式又有所不同,所以最终生态的形态也就不同。

对于企业软件还是企业服务,我们国内的厂商所谓的生态其实就是个销售联盟,并不是真正的生态,他们对生态的建议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伙伴考虑次之,对用户在生态中的角色基本上不考虑,如果你看到有用户在他们的生态大会中露脸,那也只是去站站台。

那么对于阿里云来讲,一边有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源、一边有海量的客户资源、再加上投资的布局,能形成自己的生态吗?

会后嘉宾与参与路演的创业者在一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牛透社):阿里云谋局 技术+资源+投资=生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