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国内企业级市场的趋热,不断有新的企业级服务厂商快速崛起,也不断有相对新的技术进入国内市场,并快速赢得诸多用户热捧。Docker、HTML5、大数据分析……
7月30日的夏季论坛上,京东技术学院院长阿朱与五位企业级大佬论道,四个问题,让我们对引领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未来趋势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或许,我们将见证这些技术趋势对既有商业模式的颠覆变革。
上图从左到右为京东技术学院院长阿朱、易企秀创始人黄金、微吼创始人林彦廷、畅移创始人赵永、工作宝创始人米卫东、致远软件副总裁李平
以下是本次对话的全场实录:
京东技术学院院长 阿朱
阿朱:过去我一直担任CTO,做的都是技术的工作,但是我没感觉到在我过去做企业应用的时候遇到太多技术的门槛,总是觉得ERP更重要的是业务的逻辑性和企业业务的有效结合。
因此,我想问问:
在大家过去的工作经历或者是创业经历中,你们遇到了哪些技术颠覆了商业模式?或者颠覆了业界的一些案例?
易企秀创始人 黄金
黄金:我算是技术出身,因此特别讲究符合技术的趋势。我对技术的理解是,技术有一个标准的系统的内容,然后是生成,最后把技术应用到某个阶段,这是完整的三个阶段。
但是很多人直接会跳到第三个阶段,把这个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并通过逻辑去服务对应的行业。大行业出大公司,但是小行业就出不了大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技术封装成标准的技术,让进入的门槛非常低,这就是系统能力生成的阶段。
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其实遇到很多的困难,包括我们做HTML5技术,其实技术是很高的门槛了。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花费了很多的人力做,做完之后封装起来,后来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门槛了,我觉得如果在技术上,对破坏商业模式的话,我觉得这个算是一个破坏商业模式的形式,之前被骂了很多次,当然HTML5都是定制的,我们出来了之后,就可以用模板做出这么漂亮的模式,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颠覆吧。
致远软件副总裁 李平
李平:致远现在做软件已经不是传统的一代、二代、三代的产品,其实现在是在做业务的搭建。原来协同产品是有边界的,都是办公类的,而ERP是做业务类的。到现在,已经出现一体化的趋势了。
我们致远的技术就是把几大引擎、组织模型、表单、数据的逻辑计算用零代码搭建的方式,在一些合同管理、人事管理、预算控制方面可以做到零搭建。
对于资源的挑战,原来技术是在私有云上,我们有70%的客户用它搭建业务应用。而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成立了一个创新的部门面临挑战,将它云化。
我希望我的产品云化以后,能有很多我们的粉丝拿着我们的平台工具去挣钱、去做生态,这就是我碰到的一个挑战。
畅移创始人 赵永
赵永:我们现在服务了很多二线、三线的化妆品门店。之前,很多人不知道每一个门店的业绩或者是与整个市场的对比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已经逐步的云化了,云化了之后,每天早上都会对老板推一条数据报表,每天刺激一下老板,让他们看到自己是什么情况,整个市场上是什么情况。
过去,大家可能感觉到“孤岛”,但现在我们能看到,整个市场每天的动力都很足,我们把系统SaaS化了以后,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工作宝创始人 米卫东
米卫东:其实这就是在谈技术的变革和对商业、企业的影响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做的是做通讯、交换机,京东一直是我们的大客户。
实际上,电话沟通其实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比如京东每天的电话会议是其企业的文化,那么,技术对企业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看到即时消息对原来简单的企业内部沟通带来了影响,后来就有了钉钉。但并不是原来企业所有的电话都没有了,据说京东还要加强电话方面的很多沟通的产品。大量的仓储基地,电话及时到达还是最有效的方式。
正因如此,从工作宝的体验出发,我们要做一个超级电话交换机,它是以电话为基础,以电话会议多方的沟通为基础。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有IM,也有即时消息,也可以把其他的应用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就是技术对商业的影响所带来的一个进步。
阿朱:在近1-2年内,大数据是非常火热的一个话题,但是好像炒了很多大数据的概念,也炒了很多大数据的技术平台,现在很难看到一些很具体的大数据在产品功能上面的体现。
所以我想了解一下:
大数据在你们各自的产品里面,是如何显性化的体现出来的?
米卫东:这个问题其实对企业来说肯定都是非常有挑战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对于一家企业的运行来说有两类数据:
一类的数据是属于结构化的,其业务流程是明确的,都是结构化的数据。
另外一类的数据是非结构化的,比如我们今天开一个会议,会议的内容不能够结构化。
结构化的大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分析、操作的。比如说我们的销售数据,客户的一些消费习惯,通过结构化的数据去分析是比较容易的。
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是,我们在强调通讯的基础上,非结构化的数据能不能够透视?
比如企业老板非常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这个工作状态在一家企业非结构化的沟通里,其实老板都有感知的。我们在一个群里面大家沟通交流,有一个哥们总是不说话,这件事情可能就会引起老板的注意了。但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数据进行分析和进行加工呢?
在这方面,未来的我们还是很有潜力的,能够把这样一种感觉变成一个显性的、可以量化的东西给企业作为决策的参考。当然,这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赵永:我认为现在很多公司说的大数据其实不是真正的大数据。我以前在腾讯呆过一段时间。腾讯有一个数评部,他们做很多数据收集的事,一个人管几百台服务器管数据分析。
以前可以通过QQ看到用户今天去了什么地方,其连接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知道,然后拿着这些东西做一些分析,其实最主要的是判断你的岁数为多少。我觉得这算是大数据的一种应用。
腾讯还有一项很厉害,就是鉴黄。把一堆喜欢看黄色图片的人、QQ号标注出来,如果这些人都是看一张图片,那一定是黄色图片。
我觉得大数据真是需要海量的数据,包括我们创业,也用了一部分,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我们的数据量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级别。
我的一个朋友,正在做政府的项目。他们会去采集一些基站的数据、交通的数据用于公安的破案,给我们也讲了很多的大数据去破案的案例,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
我觉得大数据的基础一定是有海量的数据,如果没有接收海量数据的能力,就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包括我们自己基于垂直的行业,能分析行业的数据做一些推送,当然这都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李平: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把企业的数据也分成两类,一类是业务数据,一类是行为数据。
业务数据就是一家企业的采购、支付、定单、财务等数据,我们认为财务和业务的数据在原来传统ERP里面是非常多的,包括在系统里面也有很多客户拿着我们的表单做数据的流转和采集。
我们在做大数据方面的探索,数据不够大,但是我们做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一个人在企业工作上面的一些行为,以此来揭示他在组织当中的效率。
很多企业可能会在51等招聘网站投放内容,一键把所有投递的简历、职位全部标出来,关健词做了结构化,这样就意味着它可以做所谓招聘职位的智能匹配。
智能匹配的制度可以做到从工作经历里面,把招聘职位的相关的信息匹配出来。这也有一个模型,比如我会JAVA开发,并且是五年前做开发,现在做售前了,其相关度就会有一个衰减。只要沉淀下来,这就会成为一家最牛的招聘网站,这是我看到大数据用的比较好的案例。
黄金:大数据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时效还是很重要的。我们有两个方面应用比较有时效:
1、用户的使用过程当中有很多点,搜集过来之后,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对实用功能做了很多的改进。我们现在新产品的研发、功能的叠加都是数据来决策的,但还不能说这是大数据。
2、我们帮助使用我们产品的用户搜集了很多的用户,并且把数据展现给他们之后,发现他们愿意为数据买单,这个我觉得很重要。
我们的数据产品比较简单,就是企业自营销的服务。用户做了所谓的展示页面,不仅是为了做这个,其目的肯定是要到处展示和分享。
其实他很关心的是我分享出去之后有多少人看?是在什么渠道看?点击是多少?什么数据是从什么渠道来的?因为这些数据去帮助他们优化营销效果的,所以这个就很愿意买单。
未来,我们还要把各行各业的数据从行业角度梳理出来给他们,这可能更有价值。
其实,我觉得不论大数据是否很“大”,能够对用户有帮助就是好数据,有人愿意买单则是更好的数据。
阿朱:很多年以前,我们卖的ERP软件特别贵,用户拿到我们一张光盘就是100万,而他们到街边买一张光盘才3块钱,觉得我们的产品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当时,我们想,能不能做一个硬件,以硬件去卖软件,现在很多软件厂商也都在做智能硬件,觉得这是一个流量口。包括崔牛会发布的崔牛盒子,其实也是如此。
大家觉得这是应用商店,还有人觉得这可以收集到一定行为的用户数据,这可能是数据收集的工具。
在这里,我也希望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的企业想做智能硬件,你觉得应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能跟自己的业务有增值的结合?如果大家要在智能硬件方面做一定的业务开拓,大家希望是什么样的一种开拓?跟自己现在的业务有什么样的增值和结合?
黄金:其实我在想一个问题,智能硬件是一波热,以前的硬件的智能化能够收集到数据,之后形成大数据,然后分析,最后反哺回去,让硬件变得更加的智能。
其实我觉得不一定要赶时髦,可能更多的要从自己的业务出发。我们的本质是把各种素材通过技术变成展示页面,有平面的页面,下游可以推广也可以打印。
此前曾有下游的一家厂商找到我,想和我们合作,按道理说,他们就是我们的下游,易企秀可以在手机上看,能不能在墙上看?
他们做的就是手机的投影仪,比如说我卖一个HTML5,可以帮助他们去卖一个投影仪。但是后来想了一想,对我的产业链来说不是必须的,所以就没有再合作。
我认为如果要做,比较急的是把电子海报变得纸制化,之后用户在使用纸制化海报的时候,都会发二维码,一扫二维码还是回到线上来。这其实是一个闭环。
李平:我们在小微企业这部分没有覆盖到,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快速的放量?我们想到智能硬件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
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都会买智能路由器,同样的价格还可以买轻量化协作的功能。比如双十一的时候,做考勤机的旺财考勤可以卖几万台,其实很多人买它首先考虑的是本身要买一个硬件,又附加了对企业有用的软件。
后来,反过来对致远有了一个启发,机器人这个产品的定位是在600-2000元之内,我们有没有变化更大的产品?
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技术架构稍微有一点变化的,就是5千到2万元的智能硬件。
赵永:我有一个观点——强扭的瓜不甜。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最终是要给用户带来价值,如果搞一个东西只是为了让用户能够多掏点钱,或者更容易地掏钱,我觉得价值点是不够的。
现在的用户非常聪明,想的东西比我们厂商想得都多。而我们也在做一些和业务相关的产品。业务链条中有的问题是软件解决不了的,用硬件去解决会更容易。
我们现在解决很多门店签到的问题,手机的软件发一个位置就可以签到。并且,我们通过用蓝牙摇一摇,50米签到的方式,解决了诸多作弊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考勤机来说,这很便宜,而且这个点很好地解决了用户当下的需求,这是有价值的,而非只是为了让用户去买单。
米卫东:我想从两个方向来谈,一个是宽度,一个是深度。
我觉得我们做智能硬件或者是别的发展方向,如果想往宽度发展,有的时候未必是用户特别需要的东西,最终一定还是从深度去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的IP、无线路由器,覆盖是很大的问题,总是有死角。这样就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把这个东西做好。如果有一个智能的IP或者是无线路由器,又或者是和别的小装备配合起来,能告诉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安装,这个路由器就会是一个更好的路由器,而不是一个路由器+各种东西。
就如我们做的网关一样,我们希望我们的超级电话交换机,用户用起来都是傻瓜式的,不需要有很专业的人员去配置、维护。至于能不能把其他的东西结合起来,对用户来说或许并不是特别在乎。
阿朱:各位所在的都是技术驱动的应用公司,技术是我们的生命线,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家公司都在做一些技术储备和技术前沿的跟进。
我想让大家曝露一下:
你们各自公司正在做哪些技术的储备或者是看好业界什么技术?怎么能和现在自己的业务进行结合,你们是如何考虑的?希望和自己现在的业务有什么样的一种结合?
米卫东:过去,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有一个部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那就是视频会议。
这种场景,大家总是一提就觉得很重要,但是用起来并没有特别好的感触。
我认为,将来真正的好的视频会议会是和VR结合的,大家能身临其境。或许,想要让视频会议真正进入到企业,可能要靠VR技术未来的发展来推动。
赵永:我做了很多年的网站,觉得网站其实能做得好,比如用谷歌的分析、百度的统计,可以把每一个进来的人停留了多久,访问了什么页面,一个月来了几次全都分析出来,我们可以通过ID看到。
但是,现在线下的各个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非常弱的,因此,我们其实一直在不停地对这部分加大投入,想把数据搜集尽量的完整,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能不能用这种互联网的技术真正把它分析出来,然后给这些不太懂技术的老板们去用,这是我要干的最重要的事。
李平:首先我非常同意米卫东先生的看法。我见过很多的客户,视频会议的市场特别大,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原来高端的部分,就是华为、思科在做视频会议,但是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不论是性价比还是效果。
我们和暴风魔镜有过沟通,C端有一些VR的直播,我们可能会投一家线上分享或者是企业管理咨询的问答直播的产品。我们也会关注做一些虚拟的办公的场景,或许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会去合作。和我们的企业管理方面有一定结合。
另外,我认为HTML5这个时代真是到来了,我们现在做创新的应用,没有去做APP,而中国一定会出现超级APP。不论是个人使用还是移动办公,不论是钉钉还是微信。
以后流量入口和流量变现肯定不是单一的渠道,比如云适配就是浏览器的操作系统。当然,对于这样一些变化,我们不只是在关注,而是直接在做的事情。
黄金:我们所做的HTML5技术,其实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这里面有很多方向,比如马科现在封装成APP,这个很好。又比如说离线的方向、3D的方向,还有跨屏的方向等等,其实我们都在做一些储备。实际上,易企秀也是一家技术建长的公司。
当然,技术一定要与时机结合在一起,有硬件的支持。其实我们尝试做过一段时间的3D,发现效果并不那么好。这就会因为没有抓住这个时机会而很浪费时间,所以我认为储备再多的新技术都并非最重要的,抓住市场的时机才会更好的得到用户。
点击图片或标题即可阅读
搞到绝密一手资料,撕下易企秀8个月内疯狂融资两轮的真面目
更好的销售漏斗 从解决这五个问题开始!
深度对话:投技术 VS 投业务,企业服务领域怎么选?
客户成交是“养”出来的
掌贝B轮融资3亿,开创线下6000万商户智慧店铺经营新时代
都说2B是“苦逼”的代名词,“高大上”的语言处理真的难以和“苦逼”的2B业务结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牛透社):【深度对话】一地鸡毛!新技术与颠覆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