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夏季论坛上,我们所邀请的演讲嘉宾几乎都是企业级领域的顶级技术大拿,苏州未来电器的陈桂平是唯一一位CIO。
正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他将行业领先的技术与国家政策、企业实际运用情况完美结合,从CIO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令人豁然开朗的行业思考。
我曾做过11年的研发工作,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研发。2011年进入制造业,在2014年底接触到智能制造。
但我发现,目前的智能制造领域,做软件和做硬件的人,思维方式并不一样。所以在2014年底,我就考虑是否可以应用软件的方式研发硬件,实现软硬一体化,这就是所谓的“软件定义、硬件重构”。
在我看来,从系统的角度做硬件的研发和落地,这是智能制造未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上午,起步软件的马科先生提到软件基于当前的云、大数据都做了重构。其实在智能制造这个方向,我们在研发智能制造设备系统的时候,也需要做硬件的重构,但这是基于软件方式的一个硬件重构。
那么,我是如何用这样一套方式实现软件定义硬件的呢?
先看看制造业。智能制造是国家发展制造业强国的大战略,由互联网引导的新工业革命(工业4.0),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通过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改变传统制造方式,实现智能制造,建设专业、高效的智能工厂。
把有效资源集中在产品前端研发和后端用户服务,建立以产品为本,客户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这和互联网其实是相通的。一直以来,制造业的大数据都很难做,因为最底层的数据都很难采集起来。难道当小数据通过算法可以给企业产生价值,我们就认为是一个制造业企业大数据?
当前新一代的IT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只有和新一代的IT产业结合才能实现制造业的升级。
所以企业智能制造建设的目标是利用云大物移、VR等新一代IT产业技术与企业人、管理、体系、信息、设备等多维度融合,建立以产品为本,客户为核心的自适应、自增长、自循环的智能制造知识体系。打造高于产品技术、客户资源的不可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信部去年提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两化深度融合,一个是智能制造。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两化融合中的一部分也是和我们相关的——物联网、系统设备、大数据、虚拟现实。
当前大家都在提工业4.0,但其实德国人并不知道工业4.0是怎么样的,只是中国自己把工业4.0炒的太热了。
甚至,现在包括一些应用厂商、设备厂商、中小企业也在提工业4.0,但他们或许连这是什么都不清楚。
所以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在考虑4.0发展方向的同时,持续做去1.0、2.0、3.0的工作。而比较好的企业则需要做工业3.X。
今年汉诺威把智能制造这个概念逐渐淡化了,现在讲的是数字化建设。而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数据和互联,这也是我们当前所说的互联网+制造业。
大家都在提互联网+行业,而我个人认为需要制造业+互联网。
首先,制造行业缺乏互联网思维方式,也缺互联网的人才。制造业更应该从务实的角度,持续创新,利用核心产品、设备、管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人、系统、设备、产品、服务的互联。
从实际的行业需求来说,做智能制造现在有几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1系统集成
我们传统的意义上的系统集成厂商,是基于现有的技术去做集成,对待系统和设备之间做不到无缝集成,更多的是做单向的集成。
2双向控制
目前,许多设备都是单向的通讯,包括国外的设备都是如此,在这方面没法做到双向的通讯。
3柔性制造
我们无法利用敏捷编程实现柔性制造,因为设备本身不存在柔性。我们一直认为软件才会具备柔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软件解决设备没有柔性的问题。
4内部物联网
如果不能实现企业内部物联,就根本不用谈智能制造。
在我看来,传统意义上的设备厂商是针对业务去对应生产的,但是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做智能制造,我们将会走信息化建设的老路。若干年后我们看到的会更多是设备孤岛,因为没有从系统角度考虑原来的问题。
做系统的人会有系统思维,会考虑到每一个点的问题,但是做设备的人只解决业务需求,他们不会考虑研发、生产、质量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内部基于数据的互联是以后智能制造的核心。
我们希望通过软件定义硬件,实现硬件的重构,就是要把硬件的架构层级下降,然后把系统控制平台上升。这样我们就认为设备是为系统服务的,系统才为业务服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智能制造必须在中间加一个系统层。
从当前行业来说,目前做智能制造其实分了三部分:
1设计、ERP等系统厂商
系统厂商是做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不会考虑设备要求。比如在座的大都是做企业应用软件的大佬,但你们或许也不会考虑现场的一些设备到底是什么样的。
2设备厂商
这就涉及到基于业务去做,不会往系统层考虑的情况。通常会出现的情况是,提供基于业务需求的设备解决方案,满足某个业务点的需求,而忽略和公司的整体两化融合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和系统设备集成需求,造成设备孤岛。
我们在企业内做数字化工厂的时候,是由生产部门去做解决方案。但做两化融合的时候是由IT部门去做,也就是说现在这两方面是对立的。在企业内部我们也叫业务寡头,就是生产部门和IT部门不对等。
我们在做系统解决方案的时候,IT部门的参与太少了,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以后做集成或者是智能制造都是有问题的。
3集成厂商
实现单向的集成。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而中国制造2025的前提就是两化深度融合,这也是今年工信部的重要工作。我们认为基于数据或者是基于软件方面去做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才会是以后的一个趋势。
回到软件定义的层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硬件本身原来只分了三层,即数据采集层、执行层、控制层。
控制层和上面的系统很难做对接,难以和设备本身连接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在设备本身上又做了一个平台层,在平台上连接各种设备,每一个设备都可以在平台层自己定义很多种生产或者监察方案。
我们在做这套解决方案的时候有三个核心的技术思路:
1软件定义
用系统的思维解决设备的问题。首先,我们把设备变成一个执行机构和数据采集器,所有的控制方案都是通过平台来解决,所有的数据分析都是通过平台来做的。
2数据化
这就回到了做IT,企业的数据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包括未来,企业要做大数据,到底能做成什么样?
现在制造业有很多数据,而且有大量的数据沉淀,但是数据应用能力太差了。
另外,我们现在的设备厂商做设备的时候,不考虑数据的问题,更多的只考虑业务需求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设备的时候需要提前考虑设备的数据定义、数据采集、数据集成和分析,有了数据才能支撑各种业务、管理、服务等需求。
3互联网化
我们现在提到企业内部的物联网,在做设备本身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技术的手段完全解决掉物联网的问题,也就是设备进入以后不要做物联网,其本身就是进入我们自己的平台,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解决诸多问题。
首先是数据驱动,我们所有的设备控制方案都是在平台层做控制的,实现软件定义硬件。
目前,我们只做了机构方面的解决方案,所有的传感器的控制、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都是通过平台控制的。
我们以后的数字化公司就是一个智能化的控制平台,以后所有的设备都接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解决模块化和敏捷编程问题。
每个公司80%的性能都是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解决掉同类产品的模块化问题。另外,通过控制单元的参数化设备,可以实现现场人员的敏捷编程,并解决物联网和设备孤岛问题。
软件定义硬件的优点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制造流程的简化,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客户超值的体验。
同时,在给企业做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帮企业建立数据文化,为企业从产品、业务、设备等各个方面实现数据定义、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
所以我们给企业做数字化工厂的解决方案,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智能制造的知识体系,然后利用数据和知识实现管理的变革和流程再造。
利用软件定义、硬件重构研发的设备,有以下几个优点:
1平台化
整个平台上会挂接很多自定义方案的设备。
制造业的IT在做设备和系统集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掉设备连接的问题。我们做成平台以后,企业在做集成的时候就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集成,我们只需要做好设备的平台开发接口就可以了。
2数据化
这一点此前已有提到,不再多加赘述。
3柔性化
即系统的柔性解决设备不能柔性的问题,现在已经达到很好的效果。
4智能化
设备之间本身就有自诊断、自校验、实时通讯的功能。
我们利用软件定义、硬件重构的方式给企业打造的智慧工厂,实现了三大变革:
1商业模式变革
首先是可以实现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这个转型过程,数据是基础,我们基于数据来支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
2管理模式变革
过去是流程管人,现在通过管理+业务+系统+设备的知识体系建设由管人到管系统、由结果管控到过程管控及经营的秒决策。
3生产流程再造
实现基于数据的精益化设计和生产,做到提质增效及成本管控。
点击图片或标题即可阅读
【深扒】崔牛盒子——几个老男人生的孩子长什么样?
技术给SaaS产品插上翅膀
通用云平台巨头之争,AWS和Azure在架构上谁更胜一筹?
只同居不结婚,深耕行业19年的明源云踩过哪些坑?
SaaS已过半场,Docker和HTML5将成趋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牛透社):工业4.0下,企业智能制造的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