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一下这个表格,通过这个几个品牌的“表现”,我们能感知到什么?
当然,上面的描述,并不代表主笔对这些企业的全面分析,只是最近访谈的部分发现,在all in one成为众多企业的奢望之后,单点应用开始承担all in one的部分使命,在企业一般拥有的几十个场景应用中,那些具有全局渗透特性的应用,极有可能成为all in one的载体。
另外一个重要的情况是,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组织层出不穷,我们注意到,更多的新组织都是之前大企业架构下的一个部门职能,甚至连部门职能都算不上。
所以一些之前部门级的应用,就很容易成为一些新企业的全局应用,或者主要应用,如果在这个方面,应用具有充分的边界张力,则很容易成为之类企业的all in one。
比如展视互动,最早是定位于一个企业(当然是规模较大的)的异地会议,是一个严格区别于核心业务系统的功能模块,担当配角。但是在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教育培训的公司,却成为核心业务系统。因为吸引、服务好新会员/学员是核心业务。
小微企业越来越多,意味着提供专业服务能力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个日益增大的经济群体,值得2B们深入研究,并主动匹配。虽然说综合商社式的企业还在卖力地为2B买单,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经济主体越来越小型化的重要趋势。
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
当然,大企业不会被简单的“肢解”,因为新的小企业也在联合。传统的大企业需要获得灵动的市场响应能力,也在变得更加敏捷,这个支撑力量和面向小企业的应用,没有什么两样。
应用的分级包含:个人级、部门级、企业级、平台级、生态级。每一个中国2B人,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平台梦和生态梦。但是若是基于某一点,做不了企业级的结构来,问题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都说要切一个靠谱的细分市场,那个细分为什么不能离开你呢?本文或是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更多研讨,请留意牛透社后面多期的《主笔观察》。
王甲佳——崔牛会ToBmap业务运营负责人、牛透社主笔、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
时间链理论创始人,供应链架构专家,O2O践行者;中国电子商会商业信息化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企业互联网转型研究会理事。曾任温州市信息管理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CIO班同学会副会长等职。
从1998年开始,在多家媒体累计发表文章600多篇,涉及到CIO、信息化和O2O等多个领域。2012年,合著《随时随地秀微博》出版,2016年,合著《轻店掘金》(中国第一本O2O商业小说)出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牛透社):同样是功能,为什么被他们做成了企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