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NTS
你眼中的硅谷,或许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或许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又或许是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但我们并不想介绍这些。
作者回忆起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那个记忆中不一样的硅谷。当年那个遍地是果园的海滨小城市,借由高科技行业的“淘金热潮”,迅速崛起,成就了今天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作者记忆中那101公路边上的硅谷究竟是是什么模样?
本文为您讲述这个传奇的诞生,崛起与璀璨光辉。
张维——智城外包网创始人。爱硅谷,也爱中关村;爱coding,也爱创业;爱找开发者,也爱推荐开发者;爱《从零到一》,也爱《失控》。然后,他不在Taskcity,就在去Taskcity的路上。
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不小心翻了翻历史,一下子整到了一个半世纪前。1848年,旧金山火了一把,遍地黄金的传言让它迅速成为了冒险者的乐园。
今天,金子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路边的废弃遗址供游人参观。
二战以后,新淘金热潮——高科技行业的迅速崛起带动这个海滨城市, 尤其是周边地区再次经历空前的繁荣,热闹非凡。沿着海湾的101高速公路从旧金山一路向南,不到1个小时的路程驶过的狭长地带就是著名的硅谷。
1914年的硅谷,到处是果园, 这里的西梅(不是梅西)曾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
主要的工作是摘捡果子:
现在这里成了全美可能最富有活力的地方。聚集着各种高科技公司,知名的,不知名的,市值千亿大公司的和刚刚拿到投资,搬出车库的小作坊。
这一切的燎原星火,来自于5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想法。当时为了资助大学战后的建设,斯坦福拿出自家土地建了一个面向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园区。(上面这张标注了公司名称的彩色地图,每年都能从当地的Bestbuy或者Fry’s买到更新的版本。)
1951年,Varian Associates 成了园区的第一个租户:
惠普的创始人William Hewlett 和David Packard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当年起家的车库早已成为硅谷的象征。从车库搬出来之后,两位创始人也将办公室落户在了斯坦福大学这片园区里面。
车库文化(惠普的发源地)
和硅谷的兴盛不可分的还有一位William Shockley 前辈。1947年,在新泽西州Murray Hill 的贝尔实验室中, 这位肖克利前辈和其他三位同事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三个人并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奖。后来经过完善,这项发明最终取得革命性突破。肖克利决定将自己的发明商业化。为了陪伴病中的母亲,他回到家乡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然硅谷那时还不叫硅谷)。虽然学术上牛叉闪闪,但是肖克利同学情商堪忧,他创立的公司有八名工程师因为忍受不了他这个人,集体出走,开枝散叶奠定了硅谷几家半导体行业基石公司,英特尔,AMD......肖先生不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公司关闭之后他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发明奠定了芯片和个人电脑行业的兴盛发达。称其为硅谷“创世记”(genesis)的书写者也不为过。那会子,哥是个程序猿,但是产品都是这几家大型半导体公司在用,所以还是很迷恋那个被摩尔定律撑起的时代。
像前一个世纪的淘金热,科技创新使硅谷成了创业者新的乐园。1971年,一位名叫Hoefler的记者在他写的一系列专栏中将这个芯片产业欣欣向荣的地区称为“硅谷”(Silicon Valley), 正式将这个旧日西海岸的大果园推向大众的视野。
到80年代的时候,个人电脑产业也已起飞。硅谷这个不大的地方聚集了近三千家公司,其中70%都是拥有10名以下员工的小企业。
70至80年代的创业潮不但帮硅谷聚集了人,也吸引了风险资金的涌入。斯坦福大学边上的沙丘路,成为了风险投资家的大本营。那些已经成功的企业家们,手中挥舞着现金,期望着发现下一个金矿。硅谷没有令他们失望。
风投公司聚集的沙丘路
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的硅谷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这里也变得寸土寸金,沙丘路上居然有了交通拥堵的状况。
虽然在别人眼里,这里工作的人行为举止比较古怪,像这样
或者这样: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下个乔布斯就在他们中间呢。
注:本文为“牛透社”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本文链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牛透社):101公路边上的硅谷往事(牛透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