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滴滴3年,俞军的补完之旅

一口气读完两遍《俞军产品方法论》,一个立体的俞军出现在我眼前:他内省而又热情、严谨但却富有同理心;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产品第一人,言辞却很接地气。
俞军,“百度贴吧”之父,原百度产品副总裁,原滴滴出行产品高级副总裁。
2009年他离开百度后,沉寂了7年。直到2016年,程维和张博邀请他加盟滴滴,面对程维的激情澎湃,俞军只说了一句:“我理解的滴滴,就是把未被满足的出行需求和闲置的汽车资源高效匹配,为用户创造价值,值得干。”没有多话,就加入了。
那么,作为曾经“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就不计较一切条件的俞军,为什么选择加盟滴滴?
是为了钱吗?还是为了名?作为百度早期高管,俞军早已经财务自由,而作为一个自省的人,自我的认同显然比外界虚名更为重要。那么,是为了成就伟大事业吗?也许是。但如果这是主要因素,俞军就不会在2019年因为“家庭原因”而从滴滴离职。
我个人认为,俞军加盟滴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弥补他在百度的缺憾,比如:
  • 他用3年时间把百度搜索做到中国第一。但是,百度一直没有摆脱对医疗广告的依赖。
  • 他在百度总结了著名的产品经理12条,解决了用户体验的问题,但却没有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
  • 他作为中国产品第一人,世界顶级产品经理,却没有总结出培养产品经理的方法论
所以,我猜测,滴滴之行,也是俞军的“补完”之旅:在百度没有去做的,他希望在滴滴能够做好。
在滴滴的3年,俞军将他的用户模型升级为了交易模型。
所谓的用户模型,用一个公式总结: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新体验是新产品的总价值,旧体验则是当前产品的总价值,替换成本则是用户从当前产品迁移到新产品的成本。
俞军由此提出:创新类产品应该尽快抢占市场。因为用户第一次体验创新类产品时,“旧体验”是价值很低的上一代产品,因此,此时“用户价值”是最大的;而等到竞争对手也拍马赶到,用户此时的“旧体验”已经被拔高,替换竞争对手产品的“用户价值”就很低,用户也就不容易被抢走。
而所谓的交易模型,俞军说:“交易模型是指产品经理发现和设计的合理机制,它能促成用户做出某种行为,且可持续。交易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模型,是多边关系平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模式。”
也就是说,俞军意识到,仅仅创造用户价值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企业盈利。否则,用户价值就是不可持续的。
由此俞军提出产品经理的目标:
1)持续发现和追加可交换的、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2)创造和更高效率地创造这些用户价值
3)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和所有交易成本
4)企业行为的权重,按影响用户交换行为的ROI排序
5)维护企业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果用公式来解析,就是:企业利润=用户价值-生产成本-交易成本。
产品经理应该持续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正向的商业模式。
我个人认为,从用户模型到交易模型,本质就是从产品经理思维跃升到了总经理思维,这确实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本书的结构显得略微松散;同时,过多的经济学名词和名句,对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同学可能会带来些许困扰。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读俞军的这本《俞军产品方法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ToB老人家):滴滴3年,俞军的补完之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