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底,我在一家国企的基层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大学毕业生混在基层消磨时光很是不甘,我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下海或者出国读书改变命运了。
有一天,我意外地接到上级机关通知,调我去给新来的一把手当文字秘书。几年前刚分配到省级单位时,我被下派到地方上去锻炼,这位领导是那时地方单位的领导。由于他也是外地轮调来的,和我一起住在单身宿舍,晚上没事常陪他下象棋、喝酒,成了忘年交。后来回到省里,我和他就失去了联系。没想到他调来省里做一把手,初来乍到把我想起来了,于是我一下子变成了单位里的“二号首长”。那时候做国企领导秘书跟今天战略管理部或战略咨询顾问的工作内容很像:陪领导开会、去基层调研,做会议纪要,给领导写各种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半年和年度总结大会发言稿。因而,从到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直接负责“文档室”。文档室有两位老阿姨负责收发文和档案管理,还有三位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姐姐负责打字、印刷文件。三位打字员在这个时候刚刚完成她们工作的第一轮数字化转型——从铅模中文打字机和“刻钢板”,换成了四通电子中文处理机。之前的铅模中文打字机下图是这样的,需要打字员在一个巨大的铅模盘里找字,击打在蜡纸上,再将蜡纸铺在平板丝网油印机上,用蘸着油墨的滚筒来印刷。而四通电子中文处理机则有着标准QWERT键盘和一个四行黑白液晶屏,可以用中文输入法来输入文字,支持几种中文字体以及格式排版;只是屏幕上没有“所见即所得”的功能,打字员必须熟练记忆各种字体和排版的命令。四通的好处还可以将文件存盘到磁盘上,便于保管,彻底实现了文字处理的数字化。开始使用“四通”可以用色带来打印单份纸张,如果要批量印刷,则需要打印蜡纸;后来把印刷机换成了自动油印机,把蜡纸铺在印鼓上,机器自动滚动印刷;再后来,又用复印机彻底淘汰了油印。这次数字化转型获得了打字美女们的热烈欢迎,不仅是因为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不用跟傻大黑粗还老坏出故障的机械打字机打交道,新式的自动油印机不脏手、脏衣服,电子打字机看起来时尚感、科技感都很强,跟电视里的香港白领的工作环境一样了,让她们上班觉得倍有面子,有大都市白领的感觉了。用了一阵子“四通”后,个人电脑的价格下降,进入普通办公室。我开始教打字美女们在个人电脑上使用金山WPS——电脑屏幕更大,输入文字效率更高,而且可以模拟显示输出效果,更便于校对阅读。电脑输中文最初需要装一块“汉卡”,后来有了UCDOS等可以直接处理中文的PC操作系统。这一轮数字化转型,美女们对UCDOS和WPS的接受程度却普遍没有换“四通”高,不仅因为电脑的操作比四通更复杂,要记住各种操作命令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我告诉她们用电脑打字比四通打字更快、效率更高时,她们把嘴一撅,不屑地说:为什么我要打那么快呢?我打得越快,你们领导给我的活就越多。反正一天都是上八小时班,干快干慢还不是都一样?我还不愿意多干活呢。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激励因素——我给电脑装上了图形界面的Windows,Windows有个让人上瘾的”挖雷“,尽管我还喜欢玩大富翁、大航海、德军指挥部一类的DOS游戏,不过姑娘们似乎对这些游戏并不感兴趣,而挖雷、接龙则让她们津津有味,于是Windows上的小游戏成功地吸引了两位打字员从四通换成了电脑。又过了一段时间,Windows程序越来越流行,WPS和DOS逐渐退出主流,我也开始使用Word和Excel了,那时在国企里上班,比较装逼的还有使用Organizer个人效率工具等小众的软件,以及用FoxPro和Powerbuilder编些实用的小程序。虽然是领导身边的笔杆子,我在单位里却是以技术达人出名。我就是用图片里右边这台电脑写了不少程序。Word和WPS的用户体验天差地别,自不待言。我又开始动员打字员们将WPS换成Word,但是她们没啥兴趣,经过几次沟通和观察,我发觉她们使用电脑除了挖雷和打字外,确实也没有其他用途。作为专业打字员,WPS的效率已经足够高了,而Word的良好视觉效果、写作辅助功能等,对处理国企公文的打字员来说,意义不大。我想明白一个道理,WPS是打字的工具,而Word是文字工作者的效率工具,所以,Word是给我自己做的,而不是给打字员做的。两位使用WPS的打字员中,还是有一位在我的宣传下最终换成了Word。和另一位年龄较大、市民家庭的女同事相比,这位更年轻,男朋友是一个在沿海当过白领,然后回内地省城开广告公司的时髦人士,因而她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到90年代末,当我离开那家单位时,三位打字员,最年轻的一位使用Windows + Word,年龄中等的那位使用UCDOS + WPS,年龄最大的那位,还在使用四通。真是三个代际的数字化应用。我在90年代领导的这三轮数字化转型,带给我的启示是:
- 新的工作方式必须结合新的运作模式,变革绩效评估标准
- 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应用都意味着显著的效率和商业价值的提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字化企业):我在九十年代领导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