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放松眼睛,用耳朵聆听知识


语音原文


最近刚重读完《世界现代设计史》,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也重新审视现代主义设计。

提到《世界现代设计史》,对于每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无法绕开的著作。这次重读这本书,也是想重新捡回一些设计知识,另外也想提升一下自己的设计素养。

在重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特意摘出来,给大家讲讲。


这里要提到的是一位美籍日裔设计师--山崎实。他是位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不过,这不重要。我想讲的是他设计出了两座改变世界的建筑,而且是因为被炸毁而改变了世界。一座是纽约的世贸中心,911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座就是“普鲁蒂·艾戈”住宅区,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2:45,被美国政府炸毁。这座建筑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作。所以,有的设计史专家也认为,这个被炸毁的时刻,是现代主义倒下的标志。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爆破过程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山崎实与世贸中心


为什么美国政府要炸毁这座建筑,难道是妨碍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吗?那就得从这座建筑的兴建原因说起。


美国的圣路易斯市政府计划对城市中的贫民窟进行改造,打算建造能够让低收入群体住得起的房子。于是,山崎实就以现代主义的标准,主导设计了“普鲁蒂·艾戈”住宅区。

这座建筑体现着现代主义的一切特征:建筑外观是简单的几何线条,体现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内涵。使用简单实用的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建筑材料。完全从功能使用的角度出发,几乎没有任何装饰。这座建筑给人以理性和毫无感情的观感。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普鲁蒂·艾戈”住宅区鸟瞰图


当然,这座建筑也考虑了人的因素。比如,使用隔层停靠的电梯,在停靠楼层建设艺术走廊,以及公共绿地和游乐场,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因此,这个建筑方案大受褒奖。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普鲁蒂·艾戈”住宅区内景
公共区域设想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府极度压缩工程预算,仅有的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元素几乎都没有实现。


虽然,起初在1954年,这座居民区的入住率达到90%。但是之后,这座居民区陆续发生犯罪案件。中产阶级的白人陆续搬出,这座居民区的居民逐渐变为社会的低收入、无固定职业、靠救济生活的黑人群体。再加上后期,政府降低管理费用的投入。公共设施的破坏程度和犯罪率,变得越来越严重。楼层间的长廊变成了毒品交易的场所。所以,住在里面就跟住在监狱里面一样,居民就越来越少。

被破坏的窗户


美国政府一看,实在是管理不过来这个病入膏肓的住宅区,索性就一炸了之。


其实,一切设计现象和设计风格,背后都是有一条社会因素的主线。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兴起,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手工制作的商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生产去除复杂装饰,合机器生产的、几何的、理性的商品。另外,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关注更广大劳动者的社会意识逐渐强烈。现代主义设计的视角,打破为少数贵族的设计,为更多数人而设计。

同样,“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失败,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美国的圣路易斯市正在衰退,市区聚集了大量的失业人口,而中产阶级家庭移居城郊。再者,当时正处在废除黑人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社会阶段,可以回想一下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在住宅区域,也是采取了黑白隔离的方式。虽然,这种制度被废除。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际之间的隔阂,并非一时的政策就可以消除的。


影像资料--“普鲁蒂·艾戈”住宅区



所以,现代主义并没有死亡。它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过时的,需要与当今的社会潮流结合。


设计,永远是为大多数人而服务的。


回响读书群
如果你能保证每月读完一本书,欢迎加入我们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wideplum
小米产品经理
我只分享构建【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的书籍和知识!
以及关于读书的一切问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李宽wideplum):《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的死亡时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