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真正危险的,恰恰是只掌握了一点点知识

笔记侠

57万-1~6岁CEO都在看的

第一手新商业认知笔记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中信出版社《有效学习》书摘。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今日笔记侠客| 张素粉

封图设计 |Holly 责编|嘉琪

2224篇深度好文:4204 字 | 7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有效学习》

本文优质度:★★★+ 口感:水果沙拉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 关于学习,你的动机是什么?

  • 你了解或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或技巧?

  • 碎片化时代,你认为该如何进行系统化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过度自信和认知偏好都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回顾知识,重新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一、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

1.过度自信与认知偏好

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

当人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过程。他们不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

在需要更加刻苦钻研的学习方式上,过度自信尤其有害。

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就会马上放弃继续寻找知识内在关系的努力,更不会考虑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

人们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造成过度自信的原因

① 一方面是因为熟悉程度较高,如果一个观念过于得心应手,习以为常,人们就可能认为自己对这个观念理解深刻;

② 另一方面是过去的经历,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学习活动做出判断。

认知偏好对学习也有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个是直觉的大脑,自动做出迅速反应;另一个是深入思考的大脑,缓慢而笨拙。

从认知角度看,我们不愿意主动花精力关注什么事。

想要聚精会神是要花精力的,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关注了,但直觉仍然在发挥作用;虽然我们有意识地深思熟虑,但直觉仍然会在每一个具体行为中发挥作用。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一下事实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直觉思维: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这种认知偏好,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

为了提防偏见,克服过度自信,并最终掌握一个专业,我们需要审视我们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以为自己了解得更多。所以,掌握一点知识,可不是有点危险那么简单,它实实在在迷惑了我们。

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对自己未知的东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问问自己:

你以为已经理解了,是真的理解了吗?

习得专业技能需要依靠有意识的自我觉察才能做到。

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我是怎么知道的?我都懂得了哪些?我有没有核实过自己所掌握的内容?

2.跟踪学习情况,提高专业水平

在学习方面,我们需要来自外部的检查。教育工作者、同伴等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和专门的反馈意见,对我们提高技能水平帮助很大。

即使专业水平的人,通过外部及时反馈了解自己做得对与错也会有所收获。

自测是另外一种进行评估的方法,它能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做自测习题会让人迅速成长。

研究学习活动的专家、心理学家里甘·古隆提醒学生:

你们需要自我测验,做一做课后练习,多做习题。

但在学习过程中,遗忘始终伴随左右。

大脑对记忆的作用就像筛子一样,很多的记忆过一会儿就会遗忘。更糟的是,即使是那些已经记住的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遗忘。

认知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发现,我们的记忆似乎配备着一个计时器,当计时器响起,我们没有再次回顾这段记忆,那么它就会被遗忘。这一现象被称为“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按照间隔时间学习方法,在人们即将忘记的时候进行测试,回顾即将忘记的内容。

对于任何想学习的人来说,这里的实用技巧都很明确:

我们把同样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间隔开的努力是值得的,技能训练也应该采用时间上间隔开的训练方式。

如果你正在练习小提琴,那么不要几个小时不停地练习一首曲子,而应当时常回顾一下同一首曲子,这样这首曲子就印在了你的头脑里。

想在一个关键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吗?

那么学习活动要尽早开始,这样就可以尽早地把学习活动分布在较长的时间段里,过几个星期就做一做自测,保证让所学内容常读常新。

笔记侠读者专享价:36.80

原价:49元(省12.2元)

3.慢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有效方式

我们反复谈论的回顾与反思,需要有意识地安静下来,在沉默中自省,进行非常专注的深思。

在“长大成人”的培训项目里,一个“攥拳头”的活动被称为“慢思考”。

鲁滨逊和克里斯琴在高一时是好朋友,两人都很健谈、外向,而且积极主动。

一名辅导员站在教室前面,对克里斯琴说:“请攥紧你的拳头。”

随后,转向鲁滨逊说:“现在,请你打开他的拳头。”

鲁滨逊头脑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掰开他的拳头。

于是他上前一步,用力抓住克里斯琴的手,又拉又拽。

克里斯琴一边笑,一边坚持攥紧拳头。两人扭打了好一阵子,然后克里斯琴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让鲁宾逊再也够不到了。

然后辅导员喊停,轻声对克里斯琴说:“请你张开手,可以吗”?

于是,克里斯琴张开了手。

鲁滨逊这才明白,“哦,我明白了,我应该直接和他说,而不是去硬掰。”

“长大成人”项目的培训目的:人们停下来,动脑筋想一想,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独处对放慢思考也有帮助。我们独自一人时会放慢思考的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或者审视我们的推理过程,或者梳理一下我们的思维过程。

可视化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特定场景,想象我们在这个场景如何运用所学内容,这样自然可以用较慢的节奏思考整个过程了。

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一套方法,一个体系,它最终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获得专业技能。我们一旦掌握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就可以提升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技能。

只要我们思想上勤奋、方法上得当、态度上严谨,再加以练习和实践,让各种知识触类旁通,并进行持之以恒的回顾和反思,我们一定可以成为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

二、有效学习最终归结为

对事物内在关系的思考

理解一个主题的深层内在联系,通常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然而这也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这是我们精通一门专业的途径。

1.系统化思维促进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对系统化思维的早期研究,始于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代。系统化思维研究活动开始于芝加哥大学。

培养系统化思维的一种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流程,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理解世界的办法,步骤如下:

  • 查看事实性的证据;

  • 建立一套理论;

  • 检验这套理论;

  • 形成结论。

这要求人们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学习,按照相互关联的方式进行思考,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专家通常都采用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各自的领域里,专家们能够理解事物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们能够通过混乱复杂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巴勃罗·毕加索曾经七笔勾勒出一头牛;

瑟古德·马歇尔大律师可以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法律细节中,迅速发现关键论点……

当人们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他们就能培养出更强的思维推理能力。高层次思考的能力基础主要就是对事物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

有效学习最终归结为对事物内在关系的思考。

在一个专业领域中寻找内在联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反映出该专业领域的深层结构。

经研究发现,人们通常需要尝试六、七个例题后,才能掌握这个问题的深层结构。

在练习活动中,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律:

首先,混合练习,即把不同的例子交叉结合,变换练习方法;

接着,对这些不同的实例进行直接对比,对隐藏在背后的关系产生更充分的理解;

最后,发现问题背后的关系体系,并把发现的这些深层结构确切地提出来。

当人们看到多个表面细节不同的实例之后,可能就理解了隐藏在细节背后的关系体系,从而发现一个专业领域里具体问题的深层特征。

2.实验可以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

当学习活动到达内在联系阶段时,专门的实验就是理解一个专业领域底层关系体系的强大方法。

系统入侵在技术圈是一项非常流行的方法,黑客信条是“生成、检测、调试和记录变化”。

系统入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指的是采用科学流程提高一项技能。

就像学习活动中很多要素一样,流程非常关键。

磨炼一项技能有时候要求一种清醒的认识,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支撑,系统入侵就像是没有指导、没有计划的学习过程一样,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有了知识储备和精心的指导,系统入侵就可以磨炼技巧,这是一种思维实验的实操版本。

系统入侵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一个专业领域,让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脸谱网最近给新入职工程师开发了一套系统入侵的课程,这个为期六周的课程旨在让新人可以尽快上手调试公司的软件。

课程开始一两天后,工程师就可以开始上手调试公司的社交网络软件了。

这个课程不仅教会工程师如何写代码、如何做系统,还教会他们如何以脸谱网公司的特有方式应对挑战,学习公司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理解并掌握公司专业技能深层体系。

3.类比是思维深化的有效辅助手段

类比,是通过比较进行学习的方式,也是帮助人们学习的最佳方式。

类比的核心在于比较,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概念和新想法,让人们有办法理解一个他们本来不熟悉的事物。

就像我们可以用拉丁语知识帮助理解意大利语、用西班牙语知识辅助学习葡萄牙语一样,人们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学习全新的知识。

作为辅助理解的一种手段,类比需要一定的注意力。

人们应该依靠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作为类比的资源,帮助我们理解分类,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分组,以及构成一个分组的具体因素。

当人们说苹果和桔子都是水果时,实际就用到了类比思维。

类比可以让思想或事物的区别更加明显,是一种从相似进而发现相异的学习路径;类比还促使我们采用更深层次的推理形式。

由于类比处于任何一类概念的核心地位,所以类比会促进逻辑推理。

4.解决问题是学习方法的积极应用

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斯坦福大学乔治·波利亚提出解决问题的一套系统方法,即波利亚系统法。

该方法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解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核心概念和性质。你一定要真正理解你的问题——未知的问题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数据?

第二阶段:规划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规划出如何解决问题,发现已有数据与未知问题的关联。

第三阶段:计划实施阶段。

这是一个执行和验证的过程,看看你能否证明你的想法。

第四阶段:回顾阶段,或者称为“从解决方案中学习”的阶段。

通过观察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们可以夯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波利亚解决问题的方法适用各种领域,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着惊人的效果。

比如《纽约时报》健康类作家帕克-波普,采用设计思维解决自己的减肥问题,并且成功减掉了11千克。

首先,理解减肥问题本身(第一阶段)。帕克-波普认为,她的肥胖问题归结于社交、睡眠和饮食问题。

其次,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帕克-波普规划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第二、三阶段)。

她减少谷物食物的摄入,使下午时段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剧减;还有意识地增加睡眠时间;对朋友来往进行了有意识的调整。

最后,帕克-波普给报纸写了一篇分享她减肥经验的文章(第四阶段)。

三、如何有效学习?

通过技能的运用,人可以收获更多。

在这个阶段,我们想超越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所学付诸实践,让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充实。

1.概括

概括就是把想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行为。学习活动促使我们问自己:

哪些才是重要的?我们如何用别的方法表述这个想法?

实际上就是在应用这个想法,把这个想法用于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场景。

你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一篇文章后,想把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讲给一个朋友听,这就是把学习的知识加以应用的具体实例,这样的做法也能帮助你从文章中收获更多。

当我们不断以具体事例来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运用所学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活动会更有成效。

2.自我解释

如果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问自己一些解释类的问题,会收获更多。

我能够描述清楚这个概念吗?

我能解释明白这个技能吗?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

我刚才读的是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是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

我以前是怎么理解这个概念的?

自我解释的过程,就是在建立关联。

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可以上网查一查,也可以把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看看能否用不同的词汇、不同概念进行解释。

有时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引出下一个问题。

3.学习内容具体化

我们的大脑理解抽象内容很吃力,我们喜欢有形的事物。当事物是直接的而且是有形的时候,就显得容易理解。

思维上的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期望有一个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同样也改变了我们所见、所听和所相信的任何事物。

随便想一个寓言故事,如果讲述过程包含了具体的细节,那么故事情节就更容易记住。

把事物具体化是我们应用知识的有效方式。通过构造出一些可闻、可触、可见的事物,我们就能让这个事物更容易理解。

如果人们读一段文字,并把文字表演出来,那么会比单纯读文字的人收获更多。

同样,如果人们采用模仿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那么就能更有效地提升专业水平,因为这种方式让人们对这一专业技能有更具体的理解。

4.辩论

辩论是一种运用所学拓展技能的方式,是某一个领域内知识的自由发挥。

当调动所有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时,实际上是在提升自己这个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

它促使我们主动发现这个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人们反复思考这些知识和联系,提高了专业水平。

辩论也为我们运用专业技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它强迫人们进行因果论证,促使人们进行逻辑思考。这种思考正是学习活动的核心。

当我们详细考察证据时,不一定总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但当我们小心翼翼权衡每一个证据的时候,确实会有很多收获。

对于观点进行合乎逻辑的检验,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专业认知。所以,要运用你的观点反复尝试。

5.知用合一

学习不是旁观,而是为了充分掌握一项技能,我们需要深入参与这个技能的实际应用。

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发现理解上的漏洞。如果设计一个风筝,错误的设计结果会一目了然,因为它根本飞不起来。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我们把知识作为宏观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这些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像学生们制作风筝时,他们实际上以整合的形式学习了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的知识。

我们提升专业技能,要想达到精通掌握的程度,仍然需要通过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来进行磨炼。

一旦对知识和技能获得一些初步的理解,用心进行过一些练习,我们就需要用明确的、专门的方法加以磨炼。

6.以教为学

教别人知识反而是自己深入理解一个课题的方法。

我们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详细说明我们认为的这个题目的重点内涵,因此加深了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教别人需要一些元认知。为了解释清楚一个内容,我们需要想象一下指导对象的理解过程。

当教别人时,我们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

解释这个概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观念?

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这些问题会强化教导者自身的学习,因为想做到教别人,自己就需要对讲授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把讲授看成一种学习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讲授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

当我们进行讲授的时候,会考虑到所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也会考虑到投入热情和愉快的经历。

7.创新与质疑

专业技能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如果人们认为一个领域的知识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是可以继续探索和发现的,那么,他们就能对这个领域了解和掌握得更多。

有效学习需要不确定性。为了接纳这种不确定性,人们会主动寻求新的思维方式,这么做可以让大脑更为开放,也能让人们对细微的差别保持敏感。

让学习活动得到更细微的差别和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社会多样性,它会带来多样的思维模式。

我们身边的人对我们如何思考会有很深的影响,不同背景的人对同样的专业知识也会提供不同形态的解读。

在学习活动方面,多样性让人们从其他人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并构造出新的解决思路。

质疑能够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适当的反叛会让我们更加具有好奇心和创造性。

为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扩展知识领域,我们必须要有所质疑,能够提出问题,甚至有些反叛精神。

多问问为什么,有助于将所学知识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确保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保持对事物及其复杂度的敏感性。

《有效学习》是美国国家智库高级研究员力作,斯坦福大学学习政策研究学院董事长、美国教师联合会董事长等联袂推荐。6大策略,18项学习工具锦囊,32道随机测试题,为你提供一整套系统化的学习技能。

笔记侠读者专享价:36.80

原价:49元(省12.2元)

笔记侠好文推荐:

用好定位,腾讯阿里就是你的运营助手 | 特劳特陈奇峰

乔布斯需要有讲述动人故事的能力,你也一样

马化腾三度法则 | 当心惰性,伟大是熬出来的,能力是累积出来的

给笔记侠点赞的你棒棒哒~小心心❤❤在这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真正危险的,恰恰是只掌握了一点点知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