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我对学习的热情总是一阵一阵的,平时工作之余,也报名学习了很多课程,比如英语、演讲之类的课程。但是总是坚持不下来。
我也下了很大的决心,结果大多数课程都是不了了之,我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类人,光看他发的内容,很难判断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写文章分析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讲得头头是道;明天又晒出了自己听演讲网络课程的听课笔记。
今天看到他说在现场听罗辑思维的演讲,明天又出现在吴晓波的读书会上。每天打卡那都是小儿科,早上必是“元气满满的一天”,晚上必对充实的自己道一声“晚安”。外加一句“越努力越幸运”。
一年过去,他每天发的还是这些,但是好像生活没啥变化。
这类人就是“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典型代表。也不能说他们不努力,毕竟他们确实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自带满满的正能量。
这种“学习成瘾症”患者为什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学习这件事本身的认识太过肤浅。
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消费型学习和生产型学习,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指向的目的不同,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一、消费型学习
我特别害怕这样一类学员:我开什么课,他都会来学。
每次见到这些学员,我都有一种“怎么是你,怎么又是你”的感慨。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了一位学员:“你学了我这么多课,生活有改变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有啊,我更开心了。”
这让我很迷惑,我讲的可都是职业规划类的内容,怎么就只让人更开心了呢?
后来讲课的时间久了,见过各种各样的学员,我发现那些我开什么课都来的学员,不见得就是想通过课程改变生活,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感觉:我变得更好了。
我给这种学习起了一个名字:消费型学习。
消费型学习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学习结果指向自我。这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第二,让自我感觉更好。
我们去学习某个课程或者某个技能的动力,一般是遇到了某个问题,不得不去学习。
比如,你可能晋升到了管理岗位,但是没有管理经验,工作自然一塌糊涂,上司不满意,自己也很辛苦,于是萌发一个想法——不如去听听课,看看书。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消费过程,你花钱,花时间学习知识或者一项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可能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对自己某个方面不太满意,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成长”。
网上有个段子,缓解现代年轻人焦虑的三大行为是:学英语、办健身卡和买书。
这三件事我都做过。尤其是学英语,在国内那真的是全民学习热潮,但真正学好的没几个。
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甚至总结出了一个英语学习爱好者的暗号:abandon,只要背过单词表,肯定记得这个单词。它在单词表第一个单词,巧的是,它的意思叫“放弃”。
这种学习买的就是一种“成长感”,所以,只要你开始有“我在成长,我在学习”的这种感觉时,大脑就会得到满足的信号,学习动力自然就下降了。
二、生产型学习
以学英语为例。
如果是消费型学习,你可能希望通过学习英语让自己变得更酷,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或者能够看更多的第一手国外资讯;等等。
这些都是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根本上都是通过消费,让自己变得更好。
生产型学习和消费型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学习的结果和目标不是指向自我,而是指向他人,为了解决他人的问题。
同样是学习英语,生产型的英语学习,是在学习之前就要明确,自己学习英语是为了解决谁的什么问题。
比如,你希望通过学习英语,解决老外来中国旅游时语言不通的问题,这就将你的学习指向了英语导游这个非常具体的岗位。
又或者你希望通过英语学习,解决提高中国考生托福分数的问题,你的学习目标就是英语老师这个岗位。
生产型学习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目标达成的考核标准清晰明确;第二,学习的价值回报清晰明确。
学习目标达成的考核标准越清晰明确,我们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要想成为英语老师,那就要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想成为英语导游,就要获得导游证。这种考核标准是很明确的。
在开始学习的阶段,我们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学习英语的目标是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学演讲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说话有魅力的人。
但这些目标描述的都是一种状态,根本无法量化考核。
既然无法考核,我们就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达标,或者离达标还有多远。对于看不到目标的努力,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放弃。
同样的,学习的价值回报越清晰明确,学习动力就会越强。
因为生产型学习所有付出都能反映出可预测的具体回报。无论是做英语导游,还是英语老师,都能知道该岗位的平均收入,以及大概的工作状况。
这些数据越详细,对个人的激励会越明显。一个人很容易算清自己的投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会得到的某些具体回报。
比如我十年前学习职业规划和培训,大约花了三个月。
除了追寻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能靠给企业讲职业规划赚钱。三个月以后,我开始给学员做职业规划,半天就挣了1000元钱。这就是生产型学习。
三、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无论消费型学习还是生产型学习并无好坏之分,这两种学习对每个人的效用不同。
消费型学习可以缓解焦虑和增强自信;而生产型学习可以增加收入,改变生活。
关键在于每个人在这两种学习中的投入比例。
如果一个人生活中都是消费型学习,那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花了很多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生活毫无实质性变化。
于是他会很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他对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更多。
持续的消费型学习,表面上缓解了当下的焦虑,但同时也为未来更大的生活焦虑埋下了伏笔。
而如果一个人生活中都是生产型学习,生活节奏会很紧张,人生很容易产生无趣感。毕竟,无论学什么都要问一句:有用吗?能赚钱吗?有多少好处?人生会很没意思。
那么正常的比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分短期和长期来说。
短期来看,第一次学都是为了消费,先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毋庸置疑;但是一旦开始第二次学习同样的内容,一定要把生产考虑进去。
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去考虑怎么给别人带来价值。这很像婚礼的香槟塔,自己的杯子满了,才会溢出到别的杯子里。这样的学习才是圆满。
如果把时间拉长看,可以用我原创的“双U模型”来解读,如图 4-1。
横坐标代表我们的年龄,越往右代表年纪越大。纵坐标代表我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消费型学习应该呈现出U型曲线,幼年和老年的时候最多,青壮年的时候最少。
幼年的时候我们学习的大多数东西都不会直接产生价值,比如学会某个技能,并用这个技能解决别人的问题,赚到钱。
所以,小时候大部分的学习都是一种消费:通过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建立自信,寻找并确定兴趣之类的纯粹消费行为。
老年的时候我们也会学很多东西,比如老年大学的广场舞、书法、绘画、乐器之类的。这个年纪学这些东西,没有人是奔着再就业去的。
学这些更多的是为了保持学习的自信心,发现生活乐趣,甚至是消磨时间的。
生产型学习应该呈现出倒U型曲线,青壮年的时候最多,幼年和老年的时候最少。
幼年和老年的时候即便是想在生产型学习上投入,年龄和学习能力上也不支持。在青壮年的时候学习精力最旺盛,学习技巧也很成熟,是生产型学习的黄金阶段。
在学习上,最可怕的是把这两条曲线弄反了。
小时候无论学什么都特别功利:学这个能加分吗?学那个以后能养活自己吗?凡是没用的一律都不准学。
结果长大了又不肯面对现实:快30岁了才开始追求学习的成长感,但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在焦虑和满足中摇来摇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是好事,学习前思考一下自己学习是消费型还是生产型,就不会迷茫和倦怠。
所以,消费型学习是建立自信的手段,结果都是指向解决自己的问题。
生产型学习是增加收入的手段,结果都是指向解决别人的问题。青壮年多生产型学习,少消费型学习,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为什么学了很多东西,却拿不到想要的结果?因为方法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