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2020年9月21日,进无止境——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暨企业精神高峰论坛。 分享嘉宾:秦朔,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无止之境》作者之一。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讲者和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 智勇 审校| 胡旸值班编辑| 胡旸 第5201篇深度好文:6031字 | 12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 平安集团,为何能成为金融巨头?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经济增长、企业家精神和商业文明”。
一、2020年,
中国经济仍将正增长
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但是中国会保持正增长,而且在主要的大型经济体里是唯一正增长的。
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可以看到,今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将收缩8%,中国增长1%。新兴经济体,像巴西、俄罗斯、印度负增长得很厉害。
从长周期来看,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占比一直在提高。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在提高。这种宏观趋势表现在微观企业上,就是今年中国的《财富》世界500强已经比美国多了十几家企业。
我们再来看一个榜单,是BrandZ做的2020年全球品牌的100强。关于品牌价值,世界上还有一个Interbrand的榜单,它考虑企业在母国市场之外的销售和利润,那个榜单目前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上榜。
而BrandZ的榜单只考虑公司的财务表现和品牌溢价,所以这张表里面的中国公司有17家。
这17个品牌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移动五个“国家队”成员,有贵州茅台这样的地方支柱国企,也有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海尔、华为、平安三家非国有企业,有世纪之交诞生的BAT,以及新世纪诞生的京东、美团、小米、滴滴、抖音。
这一结果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的骨干有国有大企业,更有企业家的企业——它们从国企看不上、看不到的小小地方出发,灿烂盛开。
世纪之交,BAT诞生了。
2010年,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小米、美团诞生了。
2012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字节跳动诞生了。
所以说,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一直离我们不远。依靠国有企业的整合,可以做出世界500强,依靠企业家的白手起家,可以做出更多消费者认可的世界品牌100强。
二、商业没有终局,创业永远在路上
每个时代都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关于经济增长有很多理论,我非常赞同威廉·鲍莫尔(威廉·杰克·鲍莫尔,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退休高级研究员,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理论,他认为好的经济形态应该是创业家经济和大企业经济的混合体,而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或寡头资本主义。
对于小企业来说,问题在于研发方面的投资不够,它总是要先活下来。对于大企业,好处是能对中长期进行投资,坏处是官僚主义,路径依赖,慢慢不再注重生产性创新。
所以健康的体系是这两种资本的混合体。创业者的活力让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挑战和冲击大企业。大企业依靠规模和稳定性,对中长期展开投资。
同时,鲍莫尔强调,企业家是套利、寻租,是专注于生产性活动,还是做破坏性的活动,跟所谓激励结构(the reward structure),也就是企业家的活动能不能得到有效激励是非常相关的。一个社会激励企业家往何处去,他就往何处去。
总结一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在不断深化的劳动分工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企业家。他们敏感地洞察机会,敢于尝试,愿意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
以中国平安为例,做商业保险的创意并不是马明哲拍脑袋想出来的。他当时是蛇口工业园区社会保险公司的副经理。到蛇口投资的外商特别是港商很多,说在香港有很多选择去买保险,不可能市场上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当时的“人保”。
这种市场的要求,让马明哲去想,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做一家保险公司,让市场有另一个选择?他抓住历史上招商局曾经创办过保险公司、刚好有100年历史的机会,向袁庚提出“复办”一家保险公司。不断地建议,不断地到北京汇报,最终获得了批准。
中国增长奇迹背后的道理在哪里?
看这些数据大家就很清楚,1978年国民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占比是76%,集体经济占比是24%,个体工商户只剩十几万户,创造的经济产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现在中国有1亿多经济主体,个体工商户有8000多万家,企业有3800多万家,还有一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无数人创业,投入到创造价值、创造顾客、创造市场、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这个国家不发展才怪。
平安也非常典型,1988年开业的时候只有13个员工、3台电脑、400平方米办公室,还包含厕所面积。谁能想到今天的平安,在世界全国金融企业的收入排名第二,仅次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2020年世界500强,伯克希尔·哈撒韦排14名,平安排21名,中国工商银行排24名,很多人估计想不到平安集团的收入比“宇宙第一大行”还高。
其实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多元化投资公司,旗下有很多非金融的企业如能源等等,如果纯粹就金融业的收入来看,平安已经是世界收入规模最大的金融公司。
这个事实本身是非常激动人心的,马明哲这个出身很普通、一开始并没有很高学历(后来在职读了博士)的年轻人,有理想、愿意尝试,基于蛇口基因,用了几十年时间,把一家金融企业做到了世界第一。
周其仁教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想,然后把它做出来。马明哲就是这样,平安做了那么多年的新业务,基本都是他脑子里先想出来的。他经常自己先画一个图和流程,然后让咨询公司帮他完善,再去试行不行。
从蛇口创业开始,深圳给马明哲的暗示就是,你可以去选、去试,可以做出很多新的东西。
前一段时间在深圳开会,我问深圳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说最近这些年深圳的新一代企业家在全国的影响力没有过去那么大,美团、字节跳动、滴滴、拼多多这些小巨人一个也没有出现在深圳。
他回答说,到今年6月底,深圳的商事主体已经达到339.1万家,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4户,或者说每4个人就有一个商事主体,这样的创业密度在全国是最高的。(注:商事主体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商事主体数量/常住人口数量)
我回去查了相关数据,深圳的商事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到6月底共有215.2万家,占全部商事主体的63.4%,占全部企业总量的99.9%。
深圳每千人拥有企业159户,相当于不到7个人就有一户企业。然后我又将深圳和北上广、杭州进行了对比(注:各城市常住人口均为2019年末数据)。
我的结论是:按照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深圳为253,广州为156,杭州为117,上海为113,北京为97。深圳的创业密度遥遥领先。考虑到深圳的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即使包含最近发布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也不过2465.77平方公里,远远少于北上广杭。
因此可以推断,深圳的空气里有着中国最高的创业浓度。
当然,由于各个地方的产业特征不同、所有制形态不同,并不能简单得出一个结论,深圳的创业环境比北上广杭优越。但从整个创业环境的市场化、民营化,以及个体对创业的参与意愿来说,深圳无疑走在了前边。
三、企业家的思维是成长思维,
而不是固定思维
从一家产险公司到做寿险,到综合金融,到做科技,而且立志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金融+生态,平安的32年历史,一直在变。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转型为科技公司的过程中,也交了很多学费,死掉的企业也不少。很多人失败了以后就不再去探索,就想回到原有的路径。他们的思维是固定思维。
在平安内部,也有人说,保险那么赚钱,银行那么赚钱,干嘛去做失败性很高的科技企业呢?
十多年前我和马总(马明哲)交流,他说他压力很大。
我说,现在的业务都在高增长,没有什么问题啊。
他说,他看美国的数据,亚马逊刚刚上市,当时亚马逊主要还是在线卖书的业务,亏损很严重,但亚马逊市值比美国最大的线下连锁书店巴诺(Barnes & Noble)还要高。
一个亏损这么厉害的公司,市值竟然超过了这么赚钱、无法动摇的线下连锁网络,为什么呢?
他思考这个问题,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因为投资者是投未来,亚马逊为什么代表未来?因为它跟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未来的想象力会很大。所以马总想,平安要做一家面向未来公司的话,必须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去投现在看来不赚钱的东西。
平安的科技人员现在有10万人,专门做研发的有3万人,有几十个研究院,3万人里面非常高水平的科学家有3000多名。所以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的理解,决定了你的投入,也决定了公司的前途。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在为《无止之境》题词的时候说,平安的成长故事是一个不断创新、坚韧不拔和展现超群领导力的壮举,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平安从产险到寿险,到全牌照综合金融的经营,到科技,每一次都有曲折的故事,都不是那么容易。
平安的科技不是以服务于平安内部的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它的目的是建立生态圈,对特定的场景提供技术服务能力。
像平安金融一账通,从经营角度,所有银行跟平安银行都有竞争关系,但中国有93%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一半多的保险金融机构都在用平安的技术,这说明什么?说明平安科技真的有竞争力的,你不得不用,用了对你更好,所以平安科技一步步做起来了。
32年的创业创新路,为什么是平安呢?我总结了四个方面。
第一,伟大的初心。
平安是1988年成立的公司,1992年更名中国平安。深圳很多企业之所以今天做得这么大,是因为当时深圳本地市场太少,必须要走出去。
为什么一些大城市基础条件特别好的本地企业走不出去?因为本地市场太好了,干嘛要出去?去外地出差,生活条件也不方便,还不如待在大城市。
但是深圳不一样,市场马上就满了,所以要从蛇口走向深圳,从深圳走向全国。
1999年马明哲提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崛起的背后,一定是以几家全世界最杰出、最优秀的企业作为支撑,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业之一。这样的初心决定了企业一定会永不满足,不断自我超越。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是蛇口基因,家国情怀也是蛇口基因,这要追到中国近代商业文明的起源,1872年李鸿章设立招商局,希望“以商务立富强之基”。郑观应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先振工商。
第二,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平安当年最早开始做产险的时候,运动员也是裁判员,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是人保的主管单位,是一体的,那时候平安非常辛苦。
你要求生存,不吃尽千辛万苦,怎么抢单子?所以当时他们就去扫楼,今天平安的很多领导都是从一楼跑到十八楼去扫,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再创新。他们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非常强。
第三,现代公司治理。
如果企业没有长期打算,不做长期投入,很难做成平安这么大的规模。
比如今天平安科技强,除了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还跟它从十几年前、二十年前开始搞张江后援中心有关,当时把全国各地前台要处理的数据,都传到张江后援中心进行存储和加工。这就留下了数据。
没有那时候的决定,今天你不可能在数据、算法上突破。但那个时候做这样的决定很难。当时很多国有大行去参观,发现好多年才能见成效,所以他们不做。有好的公司治理,才能够保证让长期战略真正得到实施和保障,这是平安的体制机制优势的好处。
平安的公司治理具有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有成熟而规范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和治理运作机制,逐步建成股东大会、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执行委员会“五会一体”、各司其职、规范运作的治理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下,管理层可以考虑长远的事,坚持长期主义,不怕路远。
第四,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和控制体系。
平安作为一个金控架构,集团对于子公司高度管控,集团扮演集团的角色,子公司则是专业化经营。
平安引进了业内大量专业人才,也注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今天强调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不能忽略从海外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管理。
1987年、1988年在深圳出现的华为和平安这两家企业,是在知识学习方面投资最大的两家企业。IBM这么多年在中国最大的客户就是华为,麦肯锡这么多年在中国最大的客户就是平安。
平安成立32周年的时候,我见到马总,马总说现在在平安同步开展的创新咨询项目有11个,如麦肯锡、波士顿、埃森哲、罗兰贝格等,他不断学习,借鉴专业化团队的经验。
平安搭建了一套“制度建在流程上,流程建在系统上”的管理体系,以技术为依托,以平台为载体,以制度为标准,将管理层意志层层贯彻下达,使合规、规范的经营理念,落实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综合金融集团的战略决策在各子公司、各层级的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变形。
平安是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杆,我认为商业文明的内部因素就是创新之结晶、行为之准则、合作之秩序、文化之传承,这些方面平安做得都是可圈可点的。
四、展望未来,中国商业文明之路
展望未来,中国商业文明之路还很漫长,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印度Infosys创始人穆尔蒂讲的。他说,即使我们没有钱,刚创业(1981年)时就遵守公司治理原则。
当年印度从国外进口软件要交纳150%的税,很多印度软件公司把软件包拆成软件光盘及操作手册,因为操作手册不用缴税,他们还把手册定价在整个软件包售价的90%,这样就只要缴交本来150%进口关税的10%。而Infosys决定还是卖整套软件包,因为要遵守公司治理。
再看看一个中国房地产商的自述,他说:
今天中国的GDP、各种各样的财务指标很亮丽,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的商业道德能不能可持续成长?还是有很多问号的。
最后我作为《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想用两句话表达对创作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第一个是电影《少年派》里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像任正非、马明哲这一代人,的的确确体验到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赋予他们的使命。
第二个是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一句话:“以你现在的速度你只能逗留原地。如果你要抵达另一个地方,你必须以双倍于现在的速度奔跑”!
跟竞争对手以同样的速度跑,你会觉得永远都在原地,怎么办呢?只能以更快的速度往前跑。
深圳企业家身上的持续进取精神,是特区给我们带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企业家的无尽追求,也一定能带来中国发展的无止之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文章图片由秦朔老师和中信出版供图。
管理者必备的3个能力
三板斧是马云培养一把手的方法论
即:定战略、造土壤、断事用人
用于培养高层定方向和做决断能力
搞好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
扫码立即学习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秦朔:商业没有终局,创业永远在路上